文献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八佾( yi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大意是:孔子知道夏代和商代的礼仪,但他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却不足以作证,这是因为文献不足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对于这段话中的“文献“一词,宋代朱熹注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可见文献的原意本是两个概念,即典籍与宿贤。
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训为贤,指广搏多闻。
传统的文献概念,多是从自身的使用角度,从文献的历史价值与外在形态上展开直观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献数量的巨增,文献范围的不断扩大,文献载体日益演化,文献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扩展,今天的文献观与孔子当年的文献观也大不相同了。
随之而来的人们对文献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载体说: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知识说:文献是用符号或声像记录在一切载体上的知识。
3、价值说: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4、结合说:文献是以文字、声像符号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体为信道或载体的人类精神信息的固态品。
尽管诸说不尽一致,但对文献一词的含义都规定得非常广泛。
由此看来,当今意义上的文献,其外延几乎包括了与知识、信息或情报有关的一切载体,不仅书刊、文稿是文献,甲骨、金石、简册、电影、唱片、缩微品、录音带、录像带、机读磁带、光盘等,无疑也是文献。
就是某些文物,如钟鼎、碑文、古币、书画、铭文,也可以归之于文献范畴。
文献既不是纯粹的物质概念,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概念,它是两者的结合体。
我们不妨把文献理解为:用符号或声频等将知识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