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