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不眠岁月的努力终于将那厚厚的《资本论》给浏览完了。
了解一点《资本论》的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隐形的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我并不认同其中的观点。
《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一说,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
首先第一点,我想说劳动人民劳动的地方、劳动的机会是谁给的?很显然这是所谓的资本家提供的。
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建立自己的工厂,为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劳动条件也让劳动者有劳动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这儿也有一个类似的体系: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坑,这个坑里种上树苗,周围有工人在给树苗施肥,修剪。
还有一些工人在后面等待树苗的长大,等待摘取果实。
在这个价值运行的体系中,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即提供了树苗长大的坑和工人工作的机会。
而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即给树苗施肥,摘取果实等。
通过这样的价值体系,最终的成果是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的场地等条件获得利益,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等利益;各取所需,而整个体系的发展也必将致使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
难道就因为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机会而获得自己应有的价值就被说成是剥削者吗?试想一想假设没有怎么多所谓的资本家,工人将何去何从?要么处在事业的状态要么就自己也做作为的资本家了。
就以这次的华尔街经济危机来说,受其影响很多企业因此倒闭,企业的工人大都处于失业的状态。
社会的安定收到很大的影响,政府的收入、治安力度的加大、税收的减少等一方面减少政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
相反如果有这样的资本家,不仅没有大量的失业员工而且政府的收入会增加。
不仅对资本家对政府还是对员工本人都是好的。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资本家在一定的层度上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资本家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本,肯定想要取得的更多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增加劳动人民做创造的价值。
有很多途径:增加劳动人民的劳动时间或是劳动强度,但是这些都没有比改善工人的劳动工具和工人的劳动环境增加的价值多。
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后一种途径的。
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几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不可以说没有资本家的功劳。
第三点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其二,科学研究劳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其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最后,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
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
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