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Psychopathic Personality)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
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外,还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暴发型、强迫型、薏症型、衰弱型、幼稚型以及纵火癖、偷窃癖、说谎癖等数十种类型。
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本症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
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也与一般精神病不同。
他们所犯的犯罪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要减轻量刑尺度。
在心理医学中,按照传统习惯仍将病态人格与性变态放在心理疾病的范畴中探讨,是一种表现在人格方面,即心理功能第二层次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病理形态。
人格障碍所致学习障碍的原因 人格障碍可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功能障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障碍患者经常寻找新鲜刺激,以损人不利己的反社会行为,破坏课堂和学校纪律为自己的兴奋刺激,至青春发育期逐渐厌恶艰苦学习生活,对学习表现出厌倦反感和逆反心理。
学习和考试应付搪塞,得过且过,成绩逐渐下降,最好贪图享受,吃喝玩乐,早年脱离学校。
家长与老师要他学,人格障碍的学生不要学--矛盾日益突出,学习障碍问题亦逐年突出。
(2)人格障碍患者的屡教不改、屡教屡犯的反社会行为导致经常性违法乱纪,从人际关系来说,既分散他集中注意的学习功能,又得不到老师、同学有益的帮助,加重学习困难的程度。
(3)缺乏心理动力,尤其缺乏较优秀的理想追求,必然反映其自我意识的不完整性和低水平,间接导致不能接受艰苦学习生活的现实,追求低级生活乐趣,经常与不良伙伴为伍,过着醉生梦死的低级生活。
(4)病态人格的无社会责任性,经常犯错误又屡教不改,不断检讨不断违反,使他无法有效地接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帮助,无法心灵纯化和培养高尚情操,这一切加重学习障碍的严重性。
(5)不少个性暴烈的人格障碍青少年和青年,在学习问题上与家长冲突争执,甚至谩骂和殴打父母,毁物行凶,家长几乎对这类患者放弃管教的心理,谈不上得到家庭有力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
病态人格的防治措施 严格地说,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尚无有效的纠治方法。
目前推荐的试用方法是社会隔离和特殊的行为训练方法。
在心理训练和教育方法可试用以下方法: 1.读书训练法 读书学习的作用,是使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心胸开阔,陶冶情操,故具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纠治心理行为控制不良的功能。
大量生活经验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与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呈现正相关。
读书学习使人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明察达理,增强心理行为自控能力。
本类心理缺陷者应该多读些哲学、逻辑、政治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并且经常对照自己的行为,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改正。
2.兴趣培养法 鼓励和指导本类心理缺陷者培养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心理特长的兴趣爱好,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训练方法。
这种兴趣爱好必须是品格高尚,层次较高,具有陶冶心灵、转化心理行为,有助于较高的人生追求和情趣的项目,如弹琴、绘画、文学创作、舞蹈、歌唱、集邮、体育锻炼等。
要求他们全神贯注,除了必要的学习工作外,坚持学习,钻研提高,作出成绩。
同样要求放弃一些原来低级趣味的兴趣或游乐活动。
一方面从高尚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启迪,净化心灵,提高心理认识水平和追求高层次的人生理想抱负。
另一方面分散和发泄过剩的精力和注意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塑造较好人格品质。
3.提高心理认识训练法 心理发育不良和心理幼稚化常常使人心理需求水平低下,缺乏正确的人生动机,难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观,表现心理认识水平低下,这是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心理基础。
方法有加强社会化学习、培养独立生活能力、阅读名人传记、接受高层次教育、出外旅游、参观访问,扩大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我分析,作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结论,确立正确人生观,并为此奋斗终生。
4.自我情绪调节法 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活动的能力。
情绪无法自控,难以保持心理平衡,这是本类心理缺陷者的通病。
因此学会主动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
具体要领是:大喜时要抑制和收敛;激怒时要镇静和疏导;忧愁时要释放和自解;思虑过头要转移和分散;悲哀时要娱乐和淡化;惊恐时要镇定和坚强;恐怖时要支持和沉着。
目的是使情绪的钟摆周期始终处于中位线附近,保持心理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