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在百度百科里查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百科名片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
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亦省称同平章事。
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至元丰改制时废。
南宋初恢复,乾道时再废。
五代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剥夺。
宋朝初年,宰相的官衔沿用唐制,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为同平章事。
目录 同平章事历史沿革 五代时期 宋朝 相关资料 编辑本段同平章事历史沿革 宋代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者,仅为虚衔,非实职。
《新唐书·百官志一》:“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门下省长官)、中书令(中书省长官)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宋史·职官志一》:“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
”又《张浚传》:“绍兴五年,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唐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
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
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
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
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
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
史载贞观四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
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
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
“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
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省长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唐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
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
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
“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编辑本段五代时期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
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
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编辑本段宋朝 宋太祖为了削弱相权,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门中书门下称为政事堂。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
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务;尚书、门下两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权力较唐朝稍小。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
终南宋一朝,除宋孝宗时期外,不再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平章事一职,就此结束。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异同,孙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