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宋人有取道者)

导读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宋人御马  宋人有取道者①,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②。

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

如此者三。

虽造父之所以威马③,不过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④,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

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  ①取道:赶路。

②倒:断首。

鸂水:即溪水。

③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曾为周穆王的御者。

威马:对马树立自己的威严。

④托:依托。

  n 知识钩玄  〔通假字〕  取  取通趣,赶;如“宋人有取道者”。

  〔古今异义〕  所以  今常用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文中古义:用来……的方法;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然后  今常用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文中古义:这样以后;如“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不适  今常用义:(身体)不舒服。

文中古义:不适量;如“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

  托  今常用义: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

文中古义:依仗;如“凡盐之用,有所托也”。

  〔一词多义〕  进  (1)动词,前进; 如“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

  (2)动词,出仕;如“是进也忧,退也忧”。

(《岳阳楼记》)  虽  (1)连词,即使;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2)连词,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过  (1)动词,超过;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2)动词,走过,经过;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动词,犯错误;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  (1)副词,又,再;如“又复取道”。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观刈麦》)  (2)动词,恢复;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3)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道  (1)名词,道路;如“宋人有取道者”。

  (2)名词,道理,道义;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动词,说;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用  (1)动词,使用;如“威愈多,民愈不用”。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动词,需要;如“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  足  (1)动词,值得;如“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2)动词,足够;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行  (1)动词,施行;如“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2)动词,行走;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而徒多其威”中的“多”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即 “增加”;该句可译为“而只是滥施淫威”。

  2.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中的“威”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即“树立威严”;该句可译为“即使是造父用来对马树立威严的办法”。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不得其道”之前省略主语“人主”,即“(人主)不得其道”;该分句可译为“(君主)没有掌握用民之道”。

  ②“又复取道” 之前省略主语“宋人”,即“(宋人)又复取道”;该分句可译为“接着(他)又继续赶路”。

  (2)省略宾语  ①“倒而投之鸂水”之中,动词“倒”之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的马,即“倒(之)而投之鸂水”;该分句可译为“(他)就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入溪水”。

  ②“而不足专恃”之中,动词“恃”之后省略宾语“之”,指“威”,即“而不足专恃(威)”;该分句可译为“但也不值得专门依仗(威严)”。

  (3)省略介词  “又倒而投之鸂水” 之中,“鸂水”之前省略介词“于”,即“又倒而投之(于)鸂水”;该分句可译为“他又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到溪水里去”。

  2. 被动句  “威愈多,民愈不用”之中,动词“用”是没有明显标志的被动句,即“被使用”;该分句可译为“威严的手段越多,人民越不为他所用”。

  翻译  宋国有一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进,(他)就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入溪水。

接着(他)又继续赶路,他的马还是不肯前进,他又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到溪水里去。

像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即使是造父用来对马树立威严的办法,也不过如此了。

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方法,而只是学到了造父的威严,这对于驾驭马是没有益处的。

君主中的那些不肖者,就有点像这个宋国人的做法。

(君主)没有掌握用民之道,而只是滥施淫威。

威严的手段越多,人民越不为他所用。

亡国的君主,大多都是以繁多的威严手段来使用他的人民。

所以威严不可以没有,但也不值得专门依仗(威严)。

譬如像盐对于滋味。

大凡用盐,必须有所依托,但不适量就会把所依托的菜肴弄坏,从而变得不可吃了。

威严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施行。

  欣赏评点  《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君主用民要有威严,但也不能滥施淫威,要恰到好处,掌握好分寸。

宋人赶路,马不前行,宋人便大发淫威,大开杀戒,其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君主用威就像烹饪时用盐调味一样,适度适量即可。

这一寓言故事启发我们:驭马要讲究方法,执政更要讲究艺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要以德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国。

只有为民执政,以民为本,造福于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国家也才会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