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
”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
”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
”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
”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三、古今异义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四、词类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