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怎么治疗快速恢复(面瘫怎么治疗)

导读 外敷   【不换金丹】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 白僵蚕(炒) 天麻 甘草(炙)各30克 羌活(去芦) 川芎 白...

外敷   【不换金丹】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 白僵蚕(炒) 天麻 甘草(炙)各30克 羌活(去芦) 川芎 白附子(生用) 川乌头(生用) 细辛(去叶) 蝎梢(去毒,炒) 藿香叶各15克 薄荷90克 防风30克   【用法】如口歪向左,即于右腮上涂之便正。

  【主治】中风口眼喎斜。

  【正颜摩方】   【来源】《御药院方》之不换金丹加减方,参照《诸病源候论》、《杨氏家藏方》、《普济方》等医典。

  【组成】荆芥穗、乌梢蛇、白花蛇、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生马钱子、冰片、胆南星、樟脑、麝香、防风、白芷等   【用法】取药膏适量,每日3次涂于面部,少许按摩即可。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木、眼皮下坠、面肌僵硬、萎缩、面神经痉挛、面神经炎、麻木僵硬等。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

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

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

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

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

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

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

均留针20~30分钟。

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81.7%),显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无效12例(1.4%),总有效率为98.6%[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

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

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

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

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

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

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

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

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75.5~93.3%,总有效率为95.7~97.2%。

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4%[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

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

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

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

共研细末。

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

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

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

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

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0.5厘米。

先令患者以1.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

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

敷后12~24小时取下。

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

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

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以上治疗方法比较复杂,目前也有一些比较方便的贴敷药物如面瘫康等,可酌情选择治疗。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76.9%),显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无效23例(2.6%),总有效率为97.4%[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

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

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

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

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60例(95%),显效40例(0.5%)无效36例(0.6%),有效率达到95.5%[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

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

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

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82.7%),显效21例(8.9%),有效18例(7.6%),无效2例(0.8%),总有效率99.2%[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

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

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

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

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

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

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

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

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

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

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

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

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

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

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

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1.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

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

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显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无效47例(6.9%),总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

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

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

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

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儿酌减)。

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

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

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

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9.2%[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

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

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4%[20]。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

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

共3~4次。

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

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面肌瘫痪患者。

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

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达90·6%[31]。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