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本意是指什么(孝的本意)

导读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

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

像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

也不能如此武断。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

同样可以用于老师。

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

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