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八关怎么没虎牢关(洛阳八关)

导读 东汉时,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阳)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洛阳周围设置函谷关...

东汉时,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阳)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洛阳周围设置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治所在散关(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牌窑)。

  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

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

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

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

  伊阙关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

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

东汉时定为洛阳八关之一,其间山谷相连,自古为防守要地。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秦攻魏将犀武于伊阙,进兵攻周,败于伊阙”。

《史记》:“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之师于伊阙”。

《旧唐书》: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

1948年3月,解放洛阳,也是首先拿下伊阙,继而攻取洛阳。

  今日伊阙关遗址处,建有宏伟古朴拱桥,连两山为一体。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

遗址在今临汝镇一带,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荆楚的要塞。

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

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

由荆襄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大谷关遗址在今偃师寇店乡水泉村,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

《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

谷纵深15公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

此谷为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

此关东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

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

  轘辕关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

关处鄂岭坂,少室山上,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

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

  旋门关遗址在今河南荣阳汜水西南十里铺一带。

东汉以成皋旋门关为京师雒阳东面的第一关。

班昭《东征赋》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即指此关。

洛阳向东过此,即无扼塞可以据守。

  孟津关亦称河阳关,在洛阳北。

遗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马五里处,距孟县南十八里的黄河河心,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此即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盟渡河处,亦称盟津,又名富平津。

西晋丰乐亭侯杜预曾在这里架起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称“河桥”。

北魏又置河阳三城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历代为洛阳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

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