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铁车窗上演流动画面 北京市民薛恩江的一个有关地铁的奇思妙想在1996年获得了专利。
在被不多的几个投资商过问之后,就被遗忘的一干二净,甚至连薛恩江自己对这项技术的开发都不抱希望。
因为放弃缴纳专利年费,这项专利自动失效。
然而,去年薛恩江又重燃希望之火,开始再度为他的这一奇思妙想申请专利。
今年5月21日,他又正式获得了专利权。
薛恩江为何要重新捡起自己已经放弃的专利呢? 2002年6月20日,薛恩江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晚间新闻中的一个报道吸引了他。
这则报道介绍的是纽约地铁发生的一个新变化:在新泽西与纽约之间的地铁隧道里,原本黑乎乎的车窗,如今变得无比的亮丽。
在行驶过程中,每一个车窗就如同是一个电视屏幕,上演着精彩的动画和舞蹈画面。
看了这则报道,薛恩江心潮澎湃。
因为纽约地铁新上演的精彩一幕正是他1996年所获的国家专利。
早在1995年,薛恩江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隧道影像式连续广告画栏”的专利申请。
这项专利的核心是在地铁隧道两侧的墙壁上安装连续的图画灯箱,利用人眼睛视觉暂存生理现象,形成运动画面。
也就是说当列车行驶起来达到一定速度时,乘客就可以像看电影一样,在列车车窗里看到有动画效果的图像。
这样,车窗不再是黑洞洞的,而变成了电视屏幕。
1995年12月30日,在获得中国专利授权之后,薛恩江通过亲朋好友与一些广告商和大企业联系,想把专利变成现实。
因为最初的设想就起源于乘坐北京地铁,因此他尤其想把这一专利用在北京的地铁隧道里。
可是,当他把自己的专利告诉广告商、企业家和地铁公司后,他们均不相信。
有个老板甚至说,英国人的地铁搞了好几百年,人家都没干,中国人能成吗?再说,你一个平头百姓,又不是专业科学家,你说的有科学依据吗?薛恩江赶紧给人做科普,说这是利用简单的视觉暂存原理。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人家反倒对视觉暂存这种生理现象也表示怀疑了。
折腾一段时间后,薛恩江的专利便再也无人问津。
就这样一直到2002年6月20日,薛恩江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美国人在地铁里第一次实现了他的奇思妙想。
他既高兴又遗憾。
高兴的是他的奇思妙想实现了,证明了他的专利的价值;遗憾的是,他的奇思妙想不是在他这个原创者手中实现,而是在异国他乡。
“隧道影像式连续广告在纽约的出现使我们痛失第一的机会,如果当时我的专利得到转化,那么,在世界上首先让地铁隧道靓起来的将是北京,而不是纽约”。
薛恩江非常惋惜地说:“我的悲剧就是因为我是个小人物,人微言轻。
有好成果,却没有人相信我。
我们国家的科学成果大部分来自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但也不能否认,我们有10多亿人口,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像我一样,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默默无闻地执著地从事着科学研究。
这些研究没有预设课题,研究课题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种种表象在启发研究的灵感,在推动我们不断地探索。
正是这种研究成果才很有可能更实用,更贴近生活。
”据薛恩江介绍,他的专利就是来源于他在乘坐地铁时无聊地看着车窗的那一刻。
薛恩江说:“看到你们科技日报6月6日刊登的国家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决定的消息后,我十分振奋,国家这次在科研评价体制重大改革中强调:公平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今后评价科研成果不是看谁地位的高低,而是看研究的质量和成果的价值,鼓励原始性创新活动,这说明国家已重视这个问题,我那天晚上又高兴又激动,一夜没睡着。
” 对于他专利的未来,薛恩江似乎很有信心。
他说和几年前不一样,纽约地铁使更多人认识到我的创新价值所在。
人们对于广告的认识和对于地铁文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北京市政府提出“让北京亮起来的口号”为这一专利提供了现实的市场。
另外,全国都在发展地铁,这也是个利好消息。
他相信是金子一定会闪光,一定会有有识之士抓住这个潜在的商机,使黑洞洞的地铁亮起来。
这个网上有很多,你可以找自己喜欢的!^_^。